摘要
等距直齿磨盘是磨浆过程最为常见的磨盘之一,磨齿倾角作为其典型的齿型参数直接影响浆料在磨区的流动及对浆料的泵送作用,进而影响磨浆质量及效率。本文提出了磨齿静态交错角并分析了等距直齿磨盘设计时磨齿倾角的大致范围,分析了不同磨齿倾角的等距直齿磨盘相关表征参数的变化,并推测了其磨浆特性,但其实际磨浆质量及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造纸磨浆过程是提升纸浆及纤维质量的重要操作单元,通过对纤维进行切断及细纤维化,进而改变纸张的撕裂度、抗张强度等性能,使其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盘磨机磨浆过程的影响参数众多,主要有磨浆控制参数(转速、磨盘间隙、功率)、齿型参数(齿宽、齿高、槽宽及磨齿倾角等)及原材料的性能。等距直齿磨盘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盘磨机磨盘,其设计方法不够明确、性能表征较为模糊,使得实际磨盘齿型的定向设计与磨盘精确选型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对等距直齿磨盘进行简要介绍,重点对等距直通齿磨盘的设计与量化表征进行分析,对于磨盘设计及选型具有积极意义。
直齿磨盘一般可分为等距直齿磨盘、放射型直齿磨盘及其他类型的直齿磨盘,而等距直齿磨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磨齿与磨齿之间的间隙(沟槽宽度)沿磨齿方向保持恒定,通常整个磨盘由多个分组磨齿圆周阵列而成,直径较大的磨盘通常由多组磨齿组成的磨片拼接而成,具有设计灵活、结构多变的特点,结合挡坝的合理配置、齿型参数的合理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的磨浆过程。等距直齿磨盘主要分为两种:等距直通齿磨盘及等距多级分区直齿磨

(a) 等距直通齿磨盘

(b) 等距三级分区直齿磨盘
图1 常见的等距直齿磨盘
等距直齿磨盘的主要齿型参数有齿宽、齿高、槽宽及磨齿倾角,其中在齿宽、槽宽、齿高等参数恒定的情况下,磨齿倾角会直接影响磨区内浆料的流动、对浆料的泵送作用及磨浆强度。磨齿倾角通常表示为磨齿与半径之间的夹角,衡量磨齿的倾斜程度。若磨齿倾角为0,在磨浆过程中其对纤维切断较多且噪音较大,故磨齿倾角通常取10°~20
目前对于等距直齿磨盘磨齿倾角的定义主要有3种:①定义1,磨齿与单组磨齿扇形右边缘的夹角α1,如
(1) |
式中,β为单组磨齿扇形中心角。

(a) 定义1

(b) 定义2

(c) 定义3
图2 直齿磨盘磨齿倾角的定义
磨齿倾角中定义1较为简单,在磨片设计中应用较为简便,且能够与定义2相联系,建议在实际磨盘设计中采用定义1,后文除特殊说明外,提及磨齿倾角均指定义1。
根据实际生产中所用的磨盘(片),其根据磨齿倾角可大致分为左旋磨片及右旋磨片,如

图3 左右旋磨片临界磨齿倾角
水平直线l与中心角为β的单组磨齿相割,直线l与单组磨齿扇形边线的夹角见式(2)。
(2) |
式中,αc为磨齿左旋及右旋划分的临界磨齿倾角。当α<αc时,磨片为右旋磨片;当α>αc时,磨片为左旋磨片。
磨齿交错角γ表示动、定盘磨齿交错过程中动盘磨齿与定盘磨齿之间的夹角。对于等距直齿磨盘来说,磨齿交错角在实际磨浆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定义磨齿静态交错角如
(3) |

图4 等距直齿磨盘磨齿静态交错角
由式(1)及式(3)可得,单组磨齿中心角及磨齿倾角会直接影响磨齿静态交错角的大小。实际磨浆过程中,磨齿倾角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磨齿交错角、磨齿交错长度及磨齿交错面积,进而影响磨浆强度,影响磨浆质量。Kenichi 等
在不考虑磨片具体的应用场合时,磨齿静态交错角可在0~180°内变化,因此对于右旋磨片来讲,磨齿倾角的设计值范围见式(4)。
(4) |
在实际设计等距直齿磨盘时,可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合理选择磨齿倾角。
磨浆过程中磨齿对浆料的冲击性能一般用磨浆强度来表征,而考虑到齿型参数的磨浆强度可分别基于比边缘负荷理论(SEL)的磨浆强度及基于磨齿交错的磨浆强
等距直齿磨盘齿型参数的设计一般基于SEL,其表示单位磨齿长度上所消耗的磨浆净能
(5) |
式中,Pnet为磨浆净功率,kW;n为磨盘转速,r/min;BEL为磨齿边缘长度,km/r,表示每旋转一周,动盘和定盘磨齿交错的总切断长。
根据磨齿表征参数的定
(6) |
式中,Ro、Ri分别为磨盘的外径及内径,mm;nr、ns分别为动盘和定盘的磨齿数量,个;α1为定义1的磨齿倾角,(°)。
由于SEL理论考量的齿型参数较少,许多学者提出了SEL的延伸磨浆强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比表面负荷(SSL)理
(7) |
式中,br、bs分别为动盘和定盘的磨齿宽度,mm;γ为磨齿交错角,(°)。

图5 IL
根据磨齿表征参数的计算式,SSL的磨齿表征参数(CP,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见式(8)。
(8) |
Ali Elahimhe
本文对外径为203 mm的等距直齿磨盘进行了分析,根据阔叶木磨浆对于磨盘齿型的要求,所设计磨盘的共同齿型参数可见
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磨齿倾角的等距直齿磨盘表征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式(4)对磨齿倾角范围的界定,本文分析的磨片磨齿倾角范围是0~70°,根据实际齿型的布置及浆料流通的需要,对磨齿倾角为0、5°、10°、15°、22°、39°、50°的等距直齿磨盘进行了设计,齿型结构如
通过对所设计不同磨齿倾角的等距直齿磨盘的磨齿静态交错角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如
(9) |

图6 等距直齿磨盘磨齿静态交错角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与上文理论分析得出的式(3)保持一致。
相同齿型参数的等距直齿磨盘,其磨齿倾角会影响磨齿边缘的长度。通过对不同磨齿倾角等距直齿磨盘的BEL进行分析,如
(10) |

图7 等距直齿磨盘BEL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由此可见,磨齿倾角的大小会对磨盘的磨浆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的磨浆功率及转速下,磨齿倾角增大会使得SEL增大,其磨浆强度会增大,磨浆的切断作用增强,分丝帚化能力减弱,但此结论似乎与Brecht、Roux等人实验研究的结

图8 动盘和定盘磨齿倾角之和对纤维平均长度的影

图9 磨浆时间和纤维平均长度的变化与磨齿倾角的关
不同磨齿倾角的磨盘不适宜用SEL进行表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磨齿倾角可能对磨浆空载功率影响较大,由于磨齿倾角的变化会影响浆料的流动、磨盘与浆料的摩擦作用,影响磨盘对浆料的泵送功率损失及磨盘克服摩擦力转动所消耗的功率,进而影响磨浆净功率的大小,但目前磨齿倾角对磨区功率耗散机理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清楚,这可能是此种分析方法失效的原因之一;二是由于SEL并未全面考虑齿型参数,其可能不适宜用于衡量相同参数下不同磨齿倾角的等距直齿磨盘的磨浆特性,此结论也被部分学者所认
磨齿冲击长度(IL)是SSL区别于SEL的主要特征参数,在相同的齿型参数下,IL的大小与磨齿倾角直接相关。

图10 等距直齿磨盘IL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IL与BEL的值共同决定磨盘基于SSL的磨齿表征参数,前文研究发现IL、BEL与磨齿倾角的变化呈递增或递减的变化。

图11 等距直齿磨盘BEL·IL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磨齿交错是磨浆过程磨齿工作的真实状态,本文以磨齿静态交错状态为基础分析了磨齿交错的3大重要参数,磨齿交错点、磨齿交错长度及磨齿交错面积与磨齿倾角的变化关系。
磨齿交错点的个数反映磨盘工作过程中直接有效的工作区域,

图12 等距直齿磨盘磨齿交错点个数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磨齿交错面积与磨齿交错长度是磨齿交错的核心参数,两者随磨齿倾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如

图13 等距直齿磨盘BIA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图14 等距直齿磨盘BIL与磨齿倾角的关系
本文提出了磨齿静态交错角的概念,建立了其与磨齿倾角、磨片中心角的关系,根据磨齿交错角的变化范围,确定了实际磨盘设计过程中磨齿倾角的大致范围;提出了等距直齿磨盘旋向的临界磨齿倾角及等距直通齿磨盘设计的七个重要参数,对于等距直齿磨盘的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5.1 磨齿倾角与基于磨齿边缘长度(BEL)的磨齿表征参数具有直接的关系,BEL随磨齿倾角的增大而增大,两者满足线性关系;磨齿冲击长度(IL)随磨齿倾角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在磨齿倾角较大时更为明显;存在临界磨齿倾角使得BEL·IL发生突变,具体原因需进一步实验证实;两者对于不同磨齿倾角磨盘的磨浆特性分析与实验结论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2 磨齿倾角直接影响磨齿交错点、磨齿交错长度及磨齿交错面积的变化情况,磨齿交错点的个数随磨齿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出现峰值的临界磨齿倾角约为25°;而磨齿交错长度及交错面积随磨齿倾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在临界磨齿倾角使得两个变化趋势发生改变,临界磨齿倾角约为22°。
5.3 本文运用不同种类的等距直齿磨盘表征参数分析了不同磨齿倾角下磨盘的磨浆特性变化,但仅由表征参数进行分析存在片面性,还需要实际磨浆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LIU Huan,DONG Jixian,GUO Xiya,et al.Study on Bar Profile Design of Isometric Straight Bar Refiner Plate Based on SEL[J].China Pulp & Paper,2019,38(10):38. [百度学术]
刘 欢,董继先,郭西雅,等.基于比边缘负荷理论的等距直齿磨片齿型参数设计的研究[J].中国造纸,2019,38(10):38. [百度学术]
Shen Lixin.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Refing Plate Bar Structure of Disc Refine[J].Paper and Papermaking,1998(6):30. [百度学术]
沈立新. 盘磨磨片齿型的设计与选择[J].纸和造纸,1998(6):30. [百度学术]
He Beihai. Papermaking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14. [百度学术]
何北海,造纸原理与工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百度学术]
Brecht W,Athanassoulas M , Siewert W H. The influenece of the setting angle between the tackle ba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beaters and refiners[J].Das Papier,1965,19:93. [百度学术]
Siewert W, Selder H.Economic use of energy in pulp refining[C]// Preprint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Refining, Appleton,1980. [百度学术]
Chen Guangwei,Hua Jun,Ji Wei,et al.Effects of Abrasive Disc Structure on Energy Transformation during Fiber Separation [J].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0,38(8):109. [百度学术]
陈光伟,花 军,纪 伟,等.磨片结构对纤维分离过程中能量转换机理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8):109. [百度学术]
Kenichi Ito,Yosuke Takeshita,P Antensteiner.Low consistency refining technology:LemaxX Spiral-Nature Applied[J].Japan Tappi Journal,2006,60 (60):718. [百度学术]
Gao Bingqing,Feng Guozhu.The effect of bar profile of double disc plate on the properties of formed paper [J].China Pulp & Paper Industry,2001,22(8):34. [百度学术]
高丙清,冯国柱.双盘磨打浆刀型对成纸的影响[J].中华纸业,2001,22(8):34. [百度学术]
LIU Huan,DONG Jixian,GUO Xiya,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lp Refining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J].China Pulp & Paper,2018,37(8):66. [百度学术]
刘 欢,董继先,郭西雅,等.造纸磨浆过程量化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2018,37(8):66. [百度学术]
Liu Huan,Dong Jixian,Jing Hui,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rameters for the Refining Intensity in terms of Performance[J].Journal of Korea TAPPI,2019,5(2):28. [百度学术]
Brecht W,W Siewert . Zur Theoretisch-technischen Beurteilung des Mahlprozesses Moderner Mahlmaschinen[J].Papier,1966,20(1):4. [百度学术]
Lumiainen J.Specific surface load theory[C]//3rd Pira International Refining Conference.Atlanta,1995. [百度学术]
Ali Elahimehry .Low Consistency Refining of Mechanical Pul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e Pattern,Operational Variables and Pulp Properties[D].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and Columbia,2014. [百度学术]
Kline R 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refining[J]. Paper Trade Journal,1978,162(23):44. [百度学术]
Roux J C, Bloch J F,Patrice N. A kinetic model for pulp refining, including the angular parameters of the equipment[J].Appita Journal,2007,60(1): 29. [百度学术]
Liu Huan,Dong Jixian,Guo Xiya,et al.Study on Fiber Cutting Performance of Isometric Straight Bar Plate with Different Bar Angle[J].Journal of Korea TAPPI,2019,5(5):16. [百度学术]
Roux J C,Bloch J F,Bordin R,et al. The net normal force per crossing point: A unified concept for the low consistency refining of pulp suspensions[C]. In Advances in Pulp and Paper Research,Oxford,2009. CPP [百度学术]